核心提示
流动性是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风险管理一直是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关注的重点。在经济新常态和监管新要求的双重作用下,农商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
流动性是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风险管理一直是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关注的重点。以“包商事件”为代表的银行同业资产打破刚兑后,更是引起市场对部分农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关注。在经济新常态和监管新要求的双重作用下,农商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
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流动性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对照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农商银行逐步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和应急处置预案。制定和完善资金头寸的日常监控和应急处理机制,实行基层网点各支付系统大额划款提前报备制度。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初步制定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等办法。在日常管理中认真执行,从各方面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流动性管理架构不断完善。完善的流动性管理组织架构是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提升的前提。农商银行已建立较为完整的流动性管理组织架构,行内成立流动性管理小组,明确牵头部门,负责日常流动性风险预警、跟踪、监控,实施动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流动性应对能力。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安排人员渗入到主要业务部门,负责日常的风险监测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
流动性管理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为更好分析当前农商银行流动性管理指标情况,本文选取江苏中部地区某农商银行(a行)作为代表,其资产规模在500亿元-1000亿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是流动性比例。该地区各家农商银行流动性比例均高于25%,平均比例达70%以上,总体流行性水平较高。在降低流动性风险的同时,牺牲了经营效益。从a行流动性比例逐年变化情况来看,自2018年起,虽然保持在该地区农商银行均值之下,整体流动性风险仍保持稳定可控。
二是流动性缺口率。该地区各家农商银行流动性缺口率均满足监管指标。但结合a行2019年1-3季度末的数据可知,1个月、1年以上均有较大负缺口。主要由于1个月到期的存款和卖出回购款项占比较大;1年以上期间到期的存款较多,而对应期限匹配的贷款和金融资产较少。一旦出现负缺口,资金供给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必须通过现金储备、资产变现或拆借资金等方式补充缺口。
三是贷款质量指标。农商银行的主要资产是贷款,因此流动性与贷款质量紧密相关。a行不良贷款率在该地区始终处于高位,较地区值平均约高出0.30个百分点。若贷款质量不佳,到期的资产无法收回,将影响资产整体流动性。
存在的问题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陡增潜在流动性风险。农商银行业务结构普遍相似,资产端渠道主要有贷款、同业资产、买入返售资产、债券投资等,且贷款在资产配置中占主导地位;负债端渠道主要有存款、同业负债、卖出回购负债、应付债券等。由于长期存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负债长期化与资产短期化矛盾突出,潜在流动性风险增加。以a行为例,一方面,存款中以定期储蓄为主,一年以上的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高;另一方面,中长期贷款占比虽有所上升,但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仍较低,“长存短贷”现象明显,一定程度加大流动性缺口。随着《资管新规》等文件的下发,农商银行理财产品种类和投资范围受限,理财收益率降低,存款客户、理财客户流失,市场份额减少,管理理财业务的流动性风险也成为当务之急。
同业负债依赖度高难以长期规避流动性风险。在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冲击下,农商银行存款增长面临一定程度的发展瓶颈。因而在存款增长无法满足资产扩张的需求下,农商银行主要通过同业负债、同业拆入、发行同业存单等形式丰富负债端资金来源。但是在金融去杠杆的监管趋势下,大量依赖同业资金的模式难以维系。同业负债作为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来源,可以给银行提供一定的流动性支持,但其可靠性相较行内自有资金尚有一定差距,在遇到资金时点紧张时不能及时有效缓解流动性压力。
风险防控手段不够成熟。一是风险预警不够及时。农商银行普遍通过每日监测库存现金和支付额,按月测算各类监管指标,对流动性风险进行预警。监管指标仅反映时点流动性状况,无法实现动态预警、事前预警。二是风险监测不够全面。已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日常头寸管理主要通过大额预报等手段监测全行头寸分时走势和跨行资金流向,暂未能实现全面计量、监测和报告流动性风险状况。三是风险测试不够准确。农商银行每季度末考虑多种情境,进行轻度、中度和重度压力测试。由于历史数据较少,在实施压力测试时未能以先进风险管理技术为基础引入风险价值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等分析工具,无法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对策和建议
强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一是坚持资产与负债有效协调。结合年初业务发展规划,合理确定资产与负债的额度、结构和期限,注重总量平衡、结构合理、期限错配适度,有效协调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二是坚持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头寸管理中需设置备付金和流动性二级储备。二级储备主要包括能迅速变现、且变现没有太大损失的资产,如存放同业、拆出和逆回购、转贴现票据、央票、短期债券等。以资金来源为基础,根据资金来源流动性大小及对资产流动性要求,合理配置贷款、债券、票据。三是坚持主动管理。负债方面,积极介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建立相对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不断提高从资金市场获取主动性负债的能力;资产方面,根据资产配置的需求决定负债的类型。如针对理财业务,合理安排理财的募集与兑付期间,配置活跃度较高的债券主动释放流动性。
优化负债产品拓宽资金融入。一是加强渠道多样化。全方面参与同业市场交易,加强与其他银行的合作与互助,增加紧急情况下的资金来源;适度扩大市场的规模和范围,增加融资产品种类,拓宽渠道;二是加强负债主动性。结合资产负债状况,定期对重点客户发行差异化利率的同业存单和大额存单,稳定资金来源,缓解流动性压力。在利率下行时,择机发行绿色金融债等中长期类债券,有利于获取长期稳定资金,补充流动性;三是加强产品匹配度。根据全行的存款增长,适时销售结构性存款或者发行利率相对较高、期限较长的私人定制理财,以加强存款的沉淀。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一是以系统建设为支撑。整合各类数据信息,完善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全行头寸,准确测算资金运用及余缺,将流动性风险管理前置;二是以压力测试为抓手。建立流动性风险统计数据库,逐步提高并积累高质量的历史数据。针对影响流动性的各种情景,定期实施压力测试;三是以应急预案为保障。依据现金流缺口、资产变现能力及多元化等因素,审慎合理配置优质流动性资产。建立适合本行的有效应急预案,实施流动性风险限额的监测和控制,一旦濒临突破监管指标,立即采取措施确保相关指标恢复至规定限额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