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国计民生的大事吃饭连在一起,还与四季轮回春种秋收密不可分。因此,不论目前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多么肆虐,我们在疫情得到整体遏制、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持续发力下,农业呈现出一派复苏的景象。表现之一是各地春耕有序推进,农资供应攻坚克难;表现之二是农产品供应绝地反击。在全国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而采取的“隔离”举措下,硬是通过供销合作社等遍布城乡的商业网络,在社区管理者定向代购、快递配送服务下,有序有效解决了14亿人口的农副产品购销问题。仅从这个成绩看,就值得我们农业战线和商业流通领域的同行们自豪!
在这场农副产品生产供应的大戏中,电商功不可没。尤其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网红直播更值得专门表扬!他们由生产者本人或者流通商担纲,甚至很多农业区县的政府官员也“舍身”“触电”,在风靡一时的直播中担当农副产品的代言,用带货为化解农产品销售难的大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个看似“客串”的举动,在我看来却是他们“主角”规定角色的本分所在。为什么?
他们客串的重要角色,不论是在何地,也不论是在卖什么农产品,如果抽象出来,那就是一个字——卖。这在农业产业发展、经济社会正常运转中,本身就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工业革命人类制造能力几何数翻倍之后,在现代的化工业、肥料业、机械制造业等等产业的助力下,农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过去土地产出与人类消费入不敷出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因此,农业产业如何形成消费、供应、产出的完整高效的闭环,就成为衡量农业产业新的标线。
当前,一方面我们要克服困难、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流通和获得来自市场的生产引导、消费刺激,更值得我们加大功夫解决。农产品消费领域是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农业生产领域相应要从产得多向产得好、卖得好转变。这个问题是经济社会转型期间一个长期的课题,在疫情暴发前就存在,疫情结束后也还需要我们持续着手解决,只是目前的疫情加剧了这个环节的约束力、影响力。不久前印度宣布采取隔离封城措施后,网络上就出现了牛奶无法输出、销售以至于不得不倒掉的画面。牛奶之所以屡次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制度固有矛盾的标志物,就因为它作为农副产品对贮存保质运输的要求极高。只要供需矛盾突出、产销问题暴发,牛奶就首当其冲。
好在我们有制度优势,又有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为互联网、物联网高速、高质发展提供的沃土,电商作为新的营销端,连接了生产与销售,提速了消费到产出的过程;尤其是庞大的需求催生了不断革新的电商形式,网红当红,但它必定还会被更新更高效的形式所取代。当前,我们农业领域最需要的是认清电商网红的宣传、桥梁价值,促进销售;同时还要开掘它更具有意义的附加值——让它成为农业产业的一条“鲶鱼”,为农业带来产业转型必须的几大观念:
一是市场导向观念。电商网红不仅是卖东西,他们还代表着市场对农副产品的消费体验和消费要求,不论是品种、风格、价格、包装,都能够为农副产品提供引导,撬动农业从单向的土地生产,向闭环的需求——供应转变。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的出发点、落脚点。我们决不能再重复过去不管不问市场需求,只埋头农业产出的饥饿经济老路了。二是商品塑造观念。最近我在采访茶区企业时发现,看似迫于无奈的网络直播,让茶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增加了对市场了解的深度和反应敏感度。他们表示,从直播互动中获得了很多对产品需求的信息,无疑是将农副产品塑造成适销对路、甚至是爆款商品的重要支持。
我相信一旦获得了这些信息、形成了新的思路,谁还会再回去装睡呢?让电商这条“鲶鱼”游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