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40%-60%,也就是说我国粮食产量的一半是依靠化肥取得的,化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我国农业正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农业绿色发展转变,绿色高效肥料的研发和应用将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和产品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需尽快构建国家绿色肥料体系,包括绿色原料、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流通和绿色施用。另一方面围绕国家环保需求、农业可持续需求、农民效益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加强绿色高效肥料新产品持续研发,从而达到“用量少、效率高、能增产、提品质、护土壤、优环境”的目标,也是肥料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向。
目前的增值肥料、缓释肥料、稳定性肥料等绿色高效肥料产品产量大约1500万吨,占整个肥料行业的10%左右。我们肥料产业十分重视产品创新,这个数据正在提升,相信未来随国家政策支持、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未来5-10年,我国绿色高效肥料产品占农业使用的比有望提高至30%以上,将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增值肥料首先利用腐植酸类、海藻酸类、氨基酸类等将天然/植物源材料研发微量高效生物活性增效载体,将增效载体与尿素、磷铵、复合肥等大宗化肥科学配伍生产的肥料增值产品。所谓增值,既包括经济价值,又体现在环境价值,在研发-生产-销售-应用产业链各环节均体现其价值,最终为国家创造价值。其明显的优势分为三点:一是产业优势,产能高、成本低;二是环保优势,载体安全环保、利用率高;三是技术优势,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调控肥料营养功能改善肥效的技术策略,通过综合调控“肥料-作物-土壤”系统,提高肥料利用率。
科学施肥、平衡施肥,是不会导致作物应用物质大量下降,相反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追求高产,长期只重视氮磷钾大量元素的施用,忽视中微量元素补充,导致中微量元素缺乏,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中的中微量元素含量下降严重。在现有耕地土壤中,中量营养元素钙含量在缺素临界值以下的占64%,镁占53%、硫占40%;微量元素硼占84%、铁占31%、锌占42%、锰占48%、铜占25%、钼占59%。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缺素面积增加近一倍。
未来肥料科技创新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效率,重点是肥料产品的创新和应用,绿色施肥技术,尤其是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配合,有机-无机肥配合,生物肥应用,精准施肥技术应用等,大幅度提升肥料的效应。二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肥料效应的提高,必然会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提升品质,改善作物的土壤环境,保护土壤质量,确保持续生产。三是以健康为目标的肥料科技创新,土壤健康、作物健康、人体健康。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肥料及施肥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赵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