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小满。俗话说,小满见三新,地理区位不一样,对三新的定义也不一样。不管怎么说,到了小满这个节气,农业生产上就可以有所收获了,农民的希望也要变成人民币。可是今年的蒜薹、菜薹、大蒜等滞销的消息又来了。
多年来,各地政府为了推广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或者遇到丰收,农民的农产品滞销,都会出现主管县长出镜代言,一般效果都不错。或者相关企业应声采购,或者某些县级政府统一采购,也有精准扶贫项目助力销售等等。
今年注定是个不一样的年份,一场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朋友圈点赞丰收的消息不少,问到价格,都不愿意提,丰产不丰收越演越烈。所以北到长白山,南到海南岛,县长们纷纷走进直播间,推荐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效果都不错。市场需求是有的,只是想买的人找不到他们放心的产品,县长带货,本身就是利用行政职务给与的品质背书。也许在短时期内,农户的农产品销售得到了解决,当地的农产品线上销售,快递服务等服务上了一个台阶。但是长远看,如何形成长效机制才是应对农产品滞销的根本问题。
原来建议过,为自己农产品代言的县长应该成立一个联盟,除了互相采购滞销农产品,更应该多沟通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品种、预测期产量,从而早做准备。如果说县长带货一天可以销售上亿元,这次倒建议每个县设置一名专职带货县长的职位,这名县长专门负责当地特色产品的销售,一年算下来,经济效益很客观。
明星带货,因为他们有着巨大的粉丝数量,出于对明星的迷恋,很容易形成交易;企业名人带货,因为其个人魅力,与企业融为一体,消费者放心买单;县长带货,他们可能没有粉丝,但是出于我们公务员身份、领导身份的信任,所以消费者还是出手了。可是带货如何实现长效机制,如何把农产品品牌、个人品牌、领导品牌能够长期地经营下去,或者这种品质如何传承,那才是让我们的农产品不再出现滞销的根本出路。
比如说交通部门统计,告诉大家大多数车祸出现在0-6点,所以现在他们规定,大货车这个时间段不让走高速,原来只是劝诫大家不要疲劳驾驶,现在变成了,制度不允许出现车祸。对于我们农产品也是一样的,如何把我们的个人魅力、领导信任这些出于道德层面的信任,转变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层面的信任呢?
不是说道德信任就不需要,道德建设仍然存在,只是我们已经拥有了科学、客观的技术手段,就不应该依赖道德信任,农业的出路就应该把我们基于企业品牌、个人品牌的道德信任模式转变成为技术信任模式,这样才会长久,这样才会让生产和销售长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