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的典型形象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果今天请你以30°仰角看农业,你会看到什么?我看到植保无人机在悄悄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看到新的农业在一点一滴拔节吐绿……
我们关注植保无人机,因为它是农业现代化大趋势的有机组成。记忆中,在八九年前,一批敏锐的农药企业在关注寻找无人机。经过一个酝酿期,2016年,植保无人机作为一个细分行业壮大凸显出来。从2017年到现在,无人机从喷药到施肥,为自己赋予了更多功能。尤其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出“隔离经济”,人们无法聚集开展生产活动,使无人机喷药、施肥获得空前发展。据了解,浙江农资集团今年1-5月份飞防营收已超去年全年收入总和。如果说浙农的数据代表经济发达地区,近日,山东施可丰渠道客户“飞手训练营”第三期结业,最新型植保无人机也交到客户手中。山西农资集团无人机飞防技能培训开班,培训无人机及农药、配肥等知识。这说明,无人机业务的不断壮大是深植于农业需求的必然,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
我们关注施肥无人机,因为它的进步与提升是农资行业供给侧改革最鲜活的领域,对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农资革新都具有重要意义。农资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是满足农业没有被满足的内在需要、产业需要、新兴需要。作为农资行业服务的创新领域,无人机既是农业新需要的创造者,又要不断提升自身满足农业生产的服务能力。从《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解的实情看,无人机供给侧还需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提升。一是服务能力和范围需要进一步细化。从植保无人机到施肥无人机,本身就是服务细分的产物,因此不要奢望有了高科技就能包打天下。比如在东北规模农业条件下,大型植保飞机可能更适合这个广阔田野;在施肥中,小型无人机对追肥、叶面肥、微量元素肥等施用作业更擅长。无人机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在精准原则指导下进一步廓清自己的业务长项,扬长避短,有为有不为。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农业领域无人机存在的价值基石。二是无人机的喷药施肥配套产品和技术需要更加完善。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就需要提升核心服务领域的产品和技术配套问题。从农药和肥料在无人机服务领域的配合情况看,传统的肥药产品与无人机的设备特性、作业环境、节本增效在对接配套上还有相当的改进空间。无人机的供给侧改革空间也包含着肥药改革创新的子命题。
我们关注无人机农资服务,还希望无人机产业也能探索形成自己的组织适配。从传统农资行业理解,无人机是一种新的农资服务工具,人们希望农资生产与流通企业将它作为自己的增量资产与服务。殊不知,无人机首先是行业外资本与技术的产物。从2017年已形成的飞防三大阵营看:以制造企业龙头为代表,如大疆、极飞、汉和等;以农药企业为代表的飞防服务提供商,如广西田园、蜻蜓农服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共享平台,如农田管家、农飞客、大黄蜂农服等。还有分散在各地的散户“飞防手”,他们共同构成了无人机产业的主体。无人机产业的悄然兴起,既有农资行业完善农技服务系统、服务农民需求、带动销量增长的内在需要,又离不开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因此,无人机产业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创新增量,活在农资企业之外,或许更有利于它的探索成长。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个才八九岁的崭新产业,让我们满怀期待和鼓励对待它们吧。
从30°仰角望过去,机翼之下,是我们呵护的锦绣田野。无人机飞行作业时发出的温柔的嗡嗡声,常常吸引来蜜蜂伴飞。那一刻我感觉,无人机不就是农业的蜜蜂吗?它体量小但作用大!蜜蜂用自己的辛勤飞行传播花粉、催生繁盛,无人机甘做“触媒”引发中国农业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