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功在“全产业链”-2022世界杯买球

世界杯买球方法首页  ››  业界时评  ›› 

“产业扶贫”功在“全产业链”

2020-07-11 15:54:00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 作者:赵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对贫困的“歼灭战”。这场歼灭战难度之大、成就之大都“前无古人”。中国古代遇到灾害,会通过开工建设项目,解决灾民就业和吃饭问题,但没有根本解决贫困的长期方案。新中国成立后,从整体上彻底消灭贫困,实现生活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中国历史第一次。这其中“产业扶贫”厥功至伟。不仅让农资扶贫、科技扶贫实现价值,还将综合扶贫、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构筑起确保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小康生活长久的产业基石。在即将迈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我们总结回顾产业脱贫的成功经验发现,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脱贫奔小康的坚实台阶,“产业扶贫”功在“全产业链”。

记得在改革开放前,城市也存在贫困居民的增收需要。很多市民都有过糊纸盒、做火柴、加工衣服等做手工赚补贴的经历,参与者只需要完成其中一个环节的加工任务,就可以确保实现劳动收益。这其实是计划经济时代对城市居民的“扶贫”方式,背后是已经完整成熟的产业链确保加工产品的去向、消化、变现。而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要面对的是广大农村的贫困人口,抛开山区、边区、老区的具体差别,造成贫困的最根本因素是缺乏产业支撑。如何将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的劳动和创造连接产业、形成产业,从而创造价值、实现增收,是近7年来脱贫工作的最大难点,也是最大亮点。

首先,要将贫困人口的致富观念从自然经济引升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大飞跃,没有产业经济支撑肯定实现不了。从治贫先治愚到授鱼也授渔,甚至到务工增收,都离不开适宜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产业扶贫一个巨大的难点是所依赖仰仗的产业,其发展成熟、增收见效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脱贫攻坚战中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52个,这些脱贫进步的成果就是贫困地区产业兴旺的写照,也是新时代农业经营主体市场意识觉醒、逐步在产业历练中成长的印证。

其次,产业扶贫是要将产业发展建立在销有市场、产有品质、品有标准的基础上。在这一点,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市场的供销合作社,通过有效组织上游生产、下游流通,在产业扶贫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农资产业通过科技服务、增产增收、绿色发展,将产业脱贫的基础夯实。在过去的采访中,我们就遇到过有些地方空有脱贫热情但缺乏产业发展经验,在南方不适宜核桃的产区引种核桃,结果产量低、加工效益低,最终因形不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告吹。各地成功的“一县一品”“一村一品”模式的根本,绝不仅仅是解决一个生产环节的问题,而是从下游目标市场、广告推广,到中游流通配送,再到上游设计研发、加工生产,形成了清晰的产业链和足够的盈利空间。一条产业链的大河上下、活水两岸,才是从事不同环节劳动的贫困人口致富的常胜秘诀。

最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后,供销合作社、农资行业将面临着巩固脱贫成果、构筑产业增收长效机制的新使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要从内循环中获得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持久后劲,需要我们将脱贫产业提升为特色产业,发展成优势产业。一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刚刚实现脱贫的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要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城乡互融互进,将脱贫地区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并依托协调发展获得抗击风险的经济空间和发展韧性。二是自觉肩负起农资流通、城乡融通的商业使命,立足于沟通产销、畅通渠道、融通三个产业,把过去的“滞销”变成“畅销”、“卖难”变成“爆款”,在活跃市场、引导消费端发挥市场“第一动力”的作用,让消失的贫困永不再回,成为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