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包含内容非常丰富。作为农资行业的企业,也都参与了各地的扶贫攻坚工作,通过农林产业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等,也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多数地区已经脱贫,但是个别的居民因病、因残、子女上学等原因,可能还会让他们处于贫困的边缘。所以未来针对性的扶贫,根据不同原因,实施有效的扶贫策略是关键。
有一次和某领导汇报扶贫工作进展,领导非常关心,询问有没有安排贫困户培训?有没有安排贫困户就业?实际上该区域内,只要不懒,只要能动,想困难都难呀?建档的贫困户基本上属于身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没有正常的劳动能力等,所以这些贫困户采用资产收益扶贫,根本没有办法去安排培训和就业。
真正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动态管理贫困户,其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产业培育、产业引导上。在某区域内,如果通过政府培育,形成一些优势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就可以把贫困户的生产资料融合起来,达到产业扶贫长期发挥效果的目的。
其实,在农业行业内,可供选择的产业特别多,每个地方也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如何把这个地方特有的农业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标准,形成品牌,不仅是扶贫的需求,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不管种植、养殖,每一个品种都能发展成一个产品,前期围绕产供销,以后逐步增加科研、增加品牌等,相信每个区域内将不止一两个优势产业出现。
本地有龙头企业最好,没有龙头企业就自己培养,不培养就引进,总而言之,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核心企业带动。不管谁来做领头企业,关键是认真分析区域内的优势资源,挖掘历史基础,不建议完全从外面学习引入。一来,引入产业可能会因为快速的发展,导致市场前景不好;二来,学来的产业未必完全适合本区域,导致引入失败。自从产业扶贫提出后,各地都在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模式,更多的区域内也在着力打造自己的优势产业,但是这几年发展,做得踏实的农业产业并不多见,所以农业产业打造绝对不是请大师做个规划,绝对不是外出学习总结一套方案,也绝不是看着别的产业不错,拿来主义。
从个人感情讲,当地的人都不愿留下来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带领大家致富,指望外来的慈善家来发展产业吗?本乡本土的都不愿意挖掘自己熟悉的文化内涵,非要等着文化大师来挖掘吗?
农资企业作为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服务环节,农资企业提供良好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是本职工作。如果在农业行业做得非常好的同时,能够有余力做些纵向的探索,带动一方农业产业的发展是最好的,同时建议不要为了产业的发展,而忽略了自身的打造,不要舍本求末,失去了方向。学而优则仕。我们的农资企业应该做好农资优则引导产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