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记者到黑龙江建三江采访中化农业侧深施肥技术的推广成果,遇到了一位稻农张景惠。介绍说他是劳模,但他种植水稻350多亩,在建三江3万个承包农户中,绝不算大户。那他这个劳模的名号含金量到底在哪儿呢?
加他微信时,才发现这位老兄的微信名字很洋气,叫“稻海泛金”。不仅很应景,还透着一股商业领域的豪气。一问,果不其然。这是张景惠三年前为自家水稻注册的商标!这就意味着他从种植延伸到了销售。在我看来,这个变化绝非种植面积大小能比的!
第一是解决了困扰农业前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他用自家的商标把生产的水稻从农产品变成了商品,这个跨越是从农业到市场的跨越,也是从种植户向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的跨越。经过三年的摸索,他儿子凭借着稻米的品质在山东打开了销售渠道、站稳了脚跟。除了一少部分张景惠通过电商卖掉外,十分之九销往山东,加上其它农产品,一年下来能挣20多万元。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他借助商标和销售理顺了产业关系,找到了市场满意、自己增收的经营模式。这个小小的商标极像把他的水稻田和市场联系起来的红线,他懂得了水稻有贵有贱,符合市场需求的就能多赚钱,而非一味在产量上掘金。所以,他的种植规模从最高时的600多亩缩减了近一半,但品种、农业投入品质量、管理、包装都更加精细,成本降低了,品质提升了,换回了更高的收益。他说,现在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以前,所以面积缩减了。但现在市场收益增加了,很高的机械化程度和中化农业高水准的农化服务,是品质和单量的保证。同时,又有市场的支持,能够把产品销售出去,实现种植业的价值。
虽然张景惠的水稻生意规模还不大,但通过一枚商标让他从一个农民逐渐变成了生意人,并且还会持续产生“改造”作用。一是商标会带来品质观念、消费者观念,他会自觉把市场需求引入上游、影响生产,这对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长久的、无法替代的“导引”作用。二是会突破发展思维瓶颈。如果他家生意不断向好、扩大,他就会超越原有角色,成为一个专业的水稻和农产品“卖手”,背靠市场利润从单纯上游生产扩展到采购、订单生产甚至加工。如果这样,突破的不仅是财富倍增的模式和途径,还有他固有的传统角色定位。
从这个角度说,那枚小小的商标,你还会觉得它很不起眼吗?这枚小小的商标像一片船帆,沿着从减肥增效到绿色发展、从传统种植到品质追求、从耕耘黑土地到闯荡大市场的路径,稻海扬帆,搏击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