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粮食心理学”-2022世界杯买球

世界杯买球方法首页  ››  业界时评  ›› 

2020的“粮食心理学”

2020-08-31 09:03:10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 作者:《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今年夏粮生产大体上尘埃落定,比去年增加24.2亿斤,应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年景。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表明,截至8月1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小麦4406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058万吨。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今年粮食行情较好,部分农户产生了惜售心理,以致收购量出现了下降。这个现象让笔者意识到,除了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我们还需要研究一下“粮食心理学”。

所谓“粮食心理学”就是围绕粮食生产、供应、消费,人们产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看似有些无厘头,但它始终是个真实的存在。只是平常年份,它主要玩潜水,几乎不冒泡。今年这个特殊年份和特殊时段,它以“惜售心理”露了一个头。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粮食心理学”呢?

首先,应该用科学和客观的态度看待“粮食心理学”。比如今年在一部分农户心中产生的“惜售心理”,就是一种综合因素催生出来的正常的市场行为。社会心理方面,蔓延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提升了农户的风险意识,储粮意愿自然有所增强;物质条件方面,农户家庭储粮的技术和条件今非昔比,同时又有“粮食银行”可以提供存储支持;市场意识方面,目前正处于粮食价格改革的过渡期,市场化收购已经在推进,农户把粮食当作商品去追求高的售价,粮食收购由以前的集中收购向现在的全年均衡收购转变,收购期相应拉长,从而导致农户不急于售粮就是大概率情况了。

其次,“粮食心理学”提醒我们要加强对粮食相关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和预判。对目前出现的部分农户的惜售心理,如果仅仅做“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其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极度重要、高度敏感,需要涉农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生产的同时,具备从社会心理层面作出预判和处理的能力。比如在疫情形势下,人们会对粮食安全问题作出“神经过敏”的解读甚至应对。不久前,主流舆论宣传中央倡导的“坚决制止‘舌尖上的浪费’”行动之后,这个与推动节约爱惜粮食、并呼应联合国“世界粮食日”“国际消除贫困日”的行动,在这个特殊敏感时期,被一部分网友与粮食安全问题联系起来,并臆测出国家给吃饭问题敲警钟是不是透露出粮食危机信号等等解读。对此,我们应该给与积极的研究、合理的舆论引导和科学的心理辅助。

最后,应该对中国社会的“粮食心理健康”抱有足够的信心。“粮食心理学”是基于粮食生产和安全程度产生的综合社会心理反应。虽然今年夏粮收储遇到了需要我们研究应对的“惜售心理”,但客观地讲,中国社会整体的粮食心理健康程度还是拥有非常强健的基础、非常良好的表现的。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社会生活和生产按下了“暂停键”,随后的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也不断遭遇零星疫情反弹的“捣乱”。但就在有人嘀咕是不是要往家里多储买一些粮食米面时,我们全社会用自己的行为选择——全国各地几乎没有出现抢购粮食、超市货架变空的现象——告诉自己:我对国家粮食安全是踏实放心的。如果他不踏实不放心,面对电视镜头他可能会说“放心”,但转眼就上超市抢购。这种由心理到行为的逻辑是不会骗自己的。而且,作为电商大国,不能说人人都是“剁手党”,但家家都有“剁手党”。这种广泛存在、不断创新出彩的消费体验也极大冲淡了可能存在的“抢购体验”。如果没出现别人抢购提供的足够的从众心理,估计很多人会觉得“抢购米面”太老土了吧!从社会消费心理讲,这也的确是真实的国情、民情。

尤其是看到自媒体传播的那些国外超市抢购画面时,咱们老百姓还是那么淡定,只能说中国社会的粮食安全心理真不是盖的!这首先是党的坚强领导给全体国民提供了坚定强大的自信心;还有党和政府多年构建起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粮食安全体系的坚定支撑;也离不开改革开放40多年不断积累的国民财富产生的较高的社会安全阈限。

如果今年的“惜售心理”促使我们重视“粮食心理学”的建设与研究,对粮食安全而言,还真具有开启新领域之功呢,你说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