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友人转发河南某知名农业企业申请破产的新闻,文中罗列了近两年来众多知名生态农业企业连续破产的名单。看着这些有情怀的老板们,投资得不到回报,也确实震惊。到底我们的农业怎么办?
有段子说,种一亩地挣一元钱,租一亿亩,一年就可以挣一亿元。现实肯定不是这样的,有很多人就是用这种简单的数据思维在农业领域栽了大跟头。看到一份计划书,讲到某城市人群对蔬菜需求很大,就想用他们的植物工厂种菜来解决,虽然它采用一些智能化设备,减少了人工成本的不确定性,但是真的生产出来又卖给谁呢?现在利益链条已经形成,全国各地的优质蔬菜满足了该区域的蔬菜供应,那么突然出现的这些蔬菜如何进入,压低价格吗?那还有利润吗?
仔细想想,那些申请破产的农业公司,其实都不是专心做农业的。几乎全是在其他效益较好的行业做得不错的企业,转型到农业领域。也许是老板的情怀,也许是农业的政策,也许是通过农业获得土地指标,反正目的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农户种地是挣钱的,因为他们没有支付地租,没有支付人工费用,或者说他们挣得钱就是地租和自己的人工费。这种挣钱只限于他们劳动能力范围内,规模化种植很难实现。只要是规模化种植,地租和人工,加上市场因素,挣钱就很难。也有老板看准高端农产品供应市场,但是这些农产品的生产是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高端农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量还是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找到临界点,实现价格和销量双增长似乎不太容易。
目前现状就是如此,真这么简单就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吗?这些新兴的农业公司有多少是把目光放在粮食生产,利用现在化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的?每到一家现代农业公司:连栋大棚、高档蔬菜、新品种水果、休闲观光、采摘旅游,这几年还流行起来游学。也许在他们的圈子里,是独一无二的,可是在一个县域内可能就有十几家,他们算得上现代农业吗?他们的技术能不能支撑高端农产品的供应呢?
都在喊农业地租太高了,并且越来越高,这也是之前那些公司大规模流转留下的后遗症,农户不种地,但是对土地收益的增长预期没有变。国家每年出台政策就是想稳定粮食生产,现代化农业公司之路,应该有一部分企业围绕粮食生产才对,这些作物管理相对简单,机械化程度高,可能会实现盈利。
农业是个基础产业,现代化农业发展也要尊重农业行业的自然规律,他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思想而改变。现代农业发展,绝不是简单的农业工业化之路。发现农业规律,遵循农业规律,才能解决农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