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期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其中,关于绿色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农资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综合成本高、资源浪费与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贯彻“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模式生态化,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显得迫在眉睫。农业生产的绿色导向,也对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投入品的产业价值链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引导下,化肥农药从零增长向负增长稳步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废旧农膜的回收治理工作也渐入正轨,绿色发展已成为农资企业的共识。然而,绿色发展的愿景虽好,但由于相关产业价值链尚不成熟、配套政策支持力度有限,农资企业在参与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热情不高,甚至将企业环保责任和绿色发展要求当成一种“负担”。
前不久,《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明确了“谁生产、经营,谁回收”的原则。对此,某农药生产企业负责人向笔者抱怨,《办法》初衷虽好,但是操作起来困难很大,给企业增加了成本,最后企业一定会把这项成本转嫁给农民。除非政府给予补贴,否则很难执行。企业更重视营销和利润,并不想承担相应的环保成本。在农资行业内,这种希望“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的心理非常普遍。
如何让绿色发展成为驱动农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而非“负担”?在笔者看来,关键在于探索建立循环性、整体性、差异化、多层次的产业增值链条,通过资源的绿色循环利用,使各类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产生新的产业链价值。笔者在参加某高标准农膜推介会议时,参观了位于安徽省界首市的光武再生塑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据了解,从2006年起,在当地政府的因势利导下,以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为主要产业的光武产业园正式建立,并逐步打造资源全循环式的产业价值链。目前,该产业园内汇聚了近150家与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产业相关的高科技企业,已形成包括废旧农膜在内的废旧塑料回收、分拣、清洗、造粒、改性塑料、注塑制品和压延产品的全产业链条,年回收废旧塑料超过200万吨,年再生塑料颗粒18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再生塑料生产与集散基地之一。
在参观过程中,当地一家再生塑料生产厂负责人告诉笔者,塑料制品虽然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无法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焚烧或填埋等传统处理方式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能治本。他为笔者算了一笔账:“10万吨废旧塑料大概相当于30亿个塑料瓶,这些废旧塑料被随意丢弃就是巨大的污染,但进入我们的循环体系后就能变废为宝,用2-3个塑料瓶生产的再生纤维就能制作出一件漂亮的t恤衫。我们厂已经通过了grs国际再生材料体系认证,用废旧塑料生产的再生纤维材料出口到国外,比原生材料的价格还要高5%-10%,这个溢价足以覆盖我们的回收加工成本,还能产生可观的利润。”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循环产业链并非负担,而是机遇。在农资行业中,除了各类包装废弃物需要妥善处理之外,许多生产环节产生的副产物如果不能变废为宝,也会成为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沉重包袱。以磷肥产业为例,虽然我国在低品位矿石浮选、氟回收、磷石膏及尾矿综合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副产品回收利用的成本偏高、价值偏低,难以产生产业增值效益,到目前为止,全行业氟的综合利用率不足40%,磷石膏利用率接近40%,尾矿利用率不足10%,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行业绿色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跳出农资看农资,或许能看得更远。对于农资行业来说,光武循环产业园发挥产业集群效益、打造循环产业价值链的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近期,农资企业都在制定各自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绿色发展不能只见口号,不见实效。未来,“政府买单”的老路是走不通的,而严管的“大棒”一旦落下,最先遭殃的一定是那些心存侥幸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