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春节假期开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好多行业会议取消或者推迟,就连一年一度的磷复肥产销会议,也受到疫情影响推迟一个月。最后一个季度,各个机构、组织的会议都将召开,有例行座谈会,也有行业年会、企业年会等,似乎大家感觉到会议太多了,代表不够用。
会议是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一是可以和行业内的专家学习最新的技术、知识;二是可以向行业内的领头羊学习经验;三是同行还能之间交流市场行情。所以会议这么多,参加哪个,不参加哪个,参会者需要分析,办会者更要了解需求。
基于三个参会的原因,办会者要寻找行业内的大专家、资深专家,来提高会议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参会者;要邀请行业内领头企业参加,提高会议的档次;要找个合适的位置,让更多的人员愿意参加,其实很多行业会议就是行业从业者的聚会机会。
当经济向好、企业盈利能力增长的时候,是愿意参加一些会议,不但可以宣传企业,还可以让更多的人直接学习;有时候办会者电话打过来,碍于面子多出几个人也无所谓;如果企业日子不好过,企业也愿意学习,但是参会人员可能会受到限制,他们更希望通过开会学习的机会,找到自己脱困的办法。
会太多,代表不够了。一方面说明很多平台都在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会议同质化程度比较高。不管哪个主办方,不管大会名称怎么改,参会的人员高度重合,所以企业参会者分身乏术。
未来的会议能不能带着参会者的问题去寻找答案,或者由那些准备参会的人发起会议的主题,由他们引出会议将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将要讨论的市场话题,由他们的实际生产运行中的问题,组织成以解决问题而召开的会议呢?
我们目前的会议虽然有最初的大会报告形式,逐步增加到访谈形式、座谈形式。但是很多参会者还是作为一位聆听者,有些专家的回答也许是他们的疑惑,有些同行的做法也许是他们的方向,但是大多数没有发言的机会,没有把自己心中的问题得到相对合理的答案。未来的会议仍然要看邀请的专家,要看参与的企业,更要看参会者心中的疑惑是否得到解答,能够解决企业发展的困惑,他们付出的参会时间就是值得的。说得有点档次,那就是参会者的时间成本谁来考虑,谁的会议就有价值。
如果办会者不考虑参会者的时间成本,不考虑他们的参会效率,那些“感情会”“面子会”还能开下去吗?关键是能不能解决参会者心中的困惑。未来,会议管理将是以参会者为中心的组织模式,那时候会议再多,代表也够用,解决参会者的顾虑,到会的专家、领导、代表都是为参会者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