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中国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联合重组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重组组建,对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增强化工行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两化”重组,为什么会得到总理的重要批示?对中国化工和农资行业的发展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组数据:“两化”合体后,中国中化的总资产达1.4万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员工22万人,旗下拥有扬农化工、安道麦、安迪苏、中化国际、鲁西化工、昊华科技等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2022世界杯买球的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在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基地和研发设施,成为国内目前唯一以化工为主业的央企和全球规模最大的化工企业。
从科研和技术实力方面来看,中国中化也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巨头。重组前,中化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综合运营商、农业投入品和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企业;中国化工集团则是我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在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石油加工、农用化学品、轮胎橡胶和化工装备等领域独领风骚。二者在业务和产业链上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差异和互补的一面。“两化”合体后,中国中化在生命科学业务中的农化、种业、农服、动物营养,材料科学业务中的氟硅材料、工程塑料、橡胶助剂等细分领域具有全面的领先优势;基础化工业务方面,构建了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高端轮胎和塑料机械业务全球领先;环境科学业务聚焦工业环保,也在快速发展之中。
在“两化”重组之前,我国化工和农化领域长期面临着“市场很大、企业不大”的尴尬局面,在与国外巨头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在种业、农机、植保等领域存在着许多“卡脖子”问题,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的风险与挑战。此次“两化”重组合并,在做大做优做强中国化工和农化行业,培育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和战略意义。
前不久,网上有个关于苏伊士运河受阻的段子很有意思:“印度人开着中国台湾从日本租来的挂着巴拿马国旗的船,堵住了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引发全球供应链危机。”一艘堵塞航道的商船,竟然造成全球供应链的混乱,其中虽然不乏调侃,但也深刻揭示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非经济因素冲击的概率和破坏性急剧上升。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性的粮食危机逐渐显现,全球农业产业链及供应链的风险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毋庸多言。要实现“中国碗”盛满“中国粮”,农业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受制于人,必须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落到实处,必须把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央企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战略前出的重要抓手,是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及掌控力的核心力量。中国中化的成立,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也有利于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辐射及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全产业链条的协同发展和行业生态的重塑。
去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换句话说,中国企业即使不走出国门,也将在本土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正面遭遇。正如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在题为《中国企业下一程》的演讲中所说的:“现在看起来,再往前走,几乎所有行业都在长尾整合,企业个数在变少,慢慢形成几个大对手以后,基本上中国企业面对的行业竞争对手都是外资企业。”放眼全球,“两化”重整无疑是一步大棋。作为全新的头部“弈手”,中国中化在农化、种业、植保、农服等具有上下游产业关系的业务方面,将迸发出更强的整合力、创新力,从而有望迅速实现相关自主核心技术的突破,使中国神“化”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