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两笔账”,告别“两张皮”-2022世界杯买球

世界杯买球方法首页  ››  业界时评  ›› 

算好“两笔账”,告别“两张皮”

2021-10-15 09:00:00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 作者:《中国农资》评论员 魏 萌

今年国庆假期返程途中,笔者犯起了“职业病”,与安徽阜阳长春乡高速服务区的“打工人”老陈聊起了农业。一开始,老陈还显得有些拘谨,但聊到化肥、农药时,他立马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他以前也是个种地的好手,后来因为年龄大了,再加上近几年农资、人工等成本高,种粮效益偏低,才把自家的10亩地流转出去,到服务区打工挣钱。

老陈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他家的地肥力一般,每亩地的纯收入只有不到1000元。就算粮价好的时候,10亩地一年的收入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而把土地流转出去,一年的收益虽然只有5000元,但既不用再操心受累,还可以外出打工,收入比种地要高得多。

在当地,年轻人大多不会种地或不愿种地,而像老陈一样因“干不动”“不挣钱”被迫放弃种地、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近年来,为了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如何卖好价”等问题,国家一方面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托管探索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之路,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农资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多管齐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的种植效益和积极性。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化肥农药负增长的导向与趋势下,探索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农资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此过程中,有大批先驱已经成为了“先烈”,但可喜的是,也有一批真正有情怀、有想法、有实力的企业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服务模式。

今年9月,为了迎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到来,中农集团与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传媒联合开展了“中农行动丰收圆梦——‘庆丰收感党恩’走进中国农资®·服务中心”专题活动。在近两周时间内,笔者随联合报道组深入七省十地的秋收一线,了解到不少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难点和痛点问题,也见证了许多为农服务的生动实践与模式创新。

走访交流中笔者发现,不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是传统的小农散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都非常迫切,但当前以农资企业为主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却难以完全满足这些日益增长、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例如,在河北、内蒙古等大田区,每个作物品种和细类对农资、农机服务的需求都不一样,但考虑到服务的成本,目前当地的服务商大多只能提供“千人一面”的服务,无法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另外,许多农资企业虽然提出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但农民并不习惯为服务买单,单纯的农业服务难以实现盈利。因此,不少以农资为主业的服务商都存在“面子”上服务,“里子”是卖货的“两张皮”问题。

在笔者看来,农资企业在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没有算好“两笔账”:一笔是农业种植效益的经济账,另一笔是企业提供服务的成本账。想要算好第一笔账,需要农资企业聚焦产前、产中,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科学种植、节本增效,花最少的钱种出品质最好的农产品。同时,还要聚焦产后,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或聚合,帮助农民解决“卖难”和“卖不上价”的问题。此外,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时,农资企业一定要扬长避短、量力而行,算好自身的成本账,尽可能打造平台或融入平台,在产业链条中做自己擅长的事,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聚合效应。

农业社会化服务要更加接地气,不仅服务大户,也能链接小户。作为农服“国家队”,中农集团依托完备的农资服务产业链和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络,在“七区二十三带”农产品主产区、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周边、红色革命老区等重点地区选点建设中国农资®·服务中心,并以“产品服务化、服务方案化、方案科学化”为主线,在提供优质农资供给、优质植保综合服务、优质良种选育、优质农用汽柴油供应、科学施肥、农机作业、农膜综合治理、土地托管、中国农资“云服务”平台等“9”项服务的基础上,正逐步拓展土壤修复、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一二三产业融合、品牌塑造、特色农产品、金融服务等n项附加功能,初步形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9 n”的新模式。

只有算好“两笔账”,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企业实践才能走得更扎实。在“9 n”模式下,中农集团不仅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农服需求,还可以充分发挥系统优势,最大限度兼顾服务成本与效益的“两笔账”,从根本上解决农服“两张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