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状况,既是咱老百姓时刻关注的话题,又是农资行业市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大踏步前进,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实时监控的各种检测数据都表明,我们的农产品、食品安全是有高水平保障的。但为什么生活中总有人爱传播一些耸人听闻、似是而非的东西呢?
以我的观察来看,有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关于食品安全感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此前有段时间,我们的食安遇到过挑战,现在这些问题逐步得到了改善,但咱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感还没有夯实,一遇到风吹草动就容易心神不宁。二是食安的信息传播是大众公开的,但消费者的信息获得未必同步。拿茶叶农残来说,目前我们的茶叶是安全,甚至有些农残项目安全水准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消费者未必知道,很容易人云亦云。三是对食安的认识是个动态过程,对它的认知和了解也有一定的门槛。比如关于茶叶农残的检测,过去国际上都采取干叶检测的办法。中国的陈宗懋院士提出茶汤检测的新观念,认为茶叶农药不溶于水,且人们仅饮用茶汤,干茶检测等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本身就不科学。目前国际上已经采用陈院士的茶汤检测法,但这些改变是在专业领域,消费大众不太可能第一时间准确了解。这就为食安误解提供了灰色空间。
怎么办?咱老百姓有土办法。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把蔬菜叶上的“虫眼儿”当作食安一个判断依据:有虫眼儿就说明没打农药,放心吃!如果这是对的,是不是说明没有虫眼儿的蔬菜就不安全呢?这个反推逻辑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正确的用药方式是预防性用药,在虫害发作的前期,药量少、成本低、效果好。相反,如果虫子产生了耐药性,即使虫眼儿里有虫子活蹦乱跳,也未必表示安全。所以,与食安问题有着天然密切联系的农资行业,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积极行动起来:一是要努力提升农资产品的绿色安全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大众健康提供放心农资;二是在推广领域要下功夫,提升农户的施肥用药水平,把施肥用药安全的“最后一米”解决好;三是要主动强化传播正确的食安知识、农资科技。在自媒体时代,科学不发声,那些“顶花带刺的黄瓜都是抹了避孕药”之类的“科学谣言”就会到处招摇撞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