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扶稳中国的“油瓶子”?-2022世界杯买球

世界杯买球方法首页  ››  业界时评  ›› 

谁来扶稳中国的“油瓶子”?

2022-04-01 09:00:00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 作者:《中国农资》评论员  魏 萌

俗话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食用油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中国人的“米袋子”越来越鼓,可以说是“手有余粮,心中不慌”。与此同时,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老百姓对食用油和肉类的需求大幅增加,国内植物源食用油脂和饲料蛋白的供应缺口呈逐年扩大趋势。2021年,我国植物源食用油脂的总需求量达到3650万吨,但国产油料作物产出的油脂量只有2200万吨左右,自给率仅为60%。不难看出,“油瓶子”稳不稳,已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受耕地数量紧张、育种技术和专用农机研发应用水平低、种植效益差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主要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滑,自给率令人堪忧。以大豆为例,进口量从2005年的2659万吨迅速增长2020年的1亿吨。2021年,进口量虽然有所回落,但也达到9651.8万吨,自给率不足15%。除了大豆油之外,我国的棕榈油100%依赖进口,菜籽油和花生油的自给率也只有50%。自2020年以来,国际食用油脂行情持续大涨,大豆油、棕榈油价格累计涨幅分别达2.3倍和3.1倍。由于大豆高度依赖进口,且进口来源国较为集中,我国在国际油料和成品食用油贸易市场几乎没有议价权,再高的价格也只能被动接受。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一旦油料进口出现问题,经济社会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中国人的“油瓶子”不能受制于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国产油料作物的自给率,牢牢掌握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主动权。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要“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农业农村部明确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2022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都在聚焦扩豆增油,就是要通过多油并举、多措并施,使大豆和油料的自给率能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那么,这个“较大的提高”究竟有多高?根据测算,要保障我国食用油和饲料蛋白供应安全,大豆的自给率至少应不低于30%。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保证能够在未来15年内,增产大豆2000万吨以上。

众所周知,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8%的人口,有限的耕地要优先保障小麦、水稻等口粮的生产和大量瓜果蔬菜等产品的供应。按照目前国内大豆的平均单产水平来计算,需要增加7.7亿亩耕地,才能满足国内大豆油的需求。如果再加上其他品类的油料作物生产种植,所需增加的耕地总面积将超过10亿亩。

在现有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增加10亿亩耕地来扩种油料无疑是天方夜谭。但为了不被“卡脖子”,扩豆增油又势在必行,怎么办?一是要持续加大政策补贴力度,提高大豆等油料作物的综合效益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引导农民从怕麻烦、不愿种向主动扩种转变;二是按照“宜粮则粮,宜豆则豆”的原则,积极恢复东北等优势产区的大豆种植面积;三是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解决大豆与主粮争地的难题;四是大力发展油菜、花生等具有本土优势的油料种植和加工产业,并积极寻找葵花、核桃、胡麻、山茶果等可替代的油料作物,持续优化油料生产和供给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底,我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700多万亩。如果未来5年至10年,能够在5亿亩左右的玉米主产区全面推广该技术,则有望增产大豆6000万吨以上,一举扭转当前大豆油料严重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扶稳“油瓶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在全力扩种油料作物的同时,还需要种、肥、药、机等农资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科研创新合作,合力攻关,提升大豆等主要油料作物育种和专用机械的研制应用水平,并加快产业化后端营养管理、抗性治理研究和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油料作物专用肥等节本增效产品和技术,使大豆、油菜等国产油料作物的单产水平和综合效益实现质的提升。此外,农资企业还可以通过适度参与各地的乡村产业振兴项目,推动本土优质油料作物品种的全产业链发展,助力打造从育种、栽培、管理、深加工、销售等全链自主可控的产业模式,从底层激发我国油料产业的原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未来十几年,为了让中国人的“油瓶子”多装中国油,扩豆增油将是中国农业的一道“必答题”,也会为农资企业带来众多新课题,提供更多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