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一个多月的俄乌冲突虽然远在欧洲,但带给世界的影响却是全方位的,并且是近在眼前的。单就粮食而言,由于俄乌两国都是世界粮食生产出口的大户,持续的战争严重影响了世界粮食市场;俄罗斯作为世界排名前列的化肥生产大国,战争已经严重阻碍世界化肥市场的贸易。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们对此的感受可谓五味杂陈。
作为一个行业人、一个农资人,不可能心如止水波澜不惊,行业的不确定性、化肥原料的上涨给粮食生产带来压力。但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我们要抓住“耕地”和“技能”这两个核心词,扛起农资人的责任与担当。
自“十三五”规划开始,国家强调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党中央确保粮食产能的新思路,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新途径,从那时起,这个战略就成为农资人始终围绕的一项重大工作。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既突出了耕地这一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资源,又突出了农业科技这一服务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而这两者都是农资人最亲密的“伙伴”。一个是农资人最值得珍贵的资源、最值得爱惜的广阔舞台,一个是农资人最需要仰仗的看家本领、最值得提高的服务能力。
“十三五”以来,国家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耕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保障粮食安全,重点要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今年两会重申,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也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耕地是中国粮食安全的“聚宝盆”,只有确保它的健康和永续利用,粮食安全才算脚踏实地。在这方面,绿色发展、绿色肥料、土壤修复、耕地保护等新领域新产业,都敞开了舞台,供农资人驰骋作为!
目前,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一半多。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贡献逐年提高,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近60%。这两组数据告诉我们“藏粮于技”的空间就在其中。农资人如何来贡献自己力量,提升“靠人吃饭”的把握呢?一方面,在农业转型、绿色发展上要只争朝夕,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土壤地力,促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服务“生出”庄稼、用技术“多打”粮食。
18亿亩耕地,农资人工作的平台够大;粮食安全的承诺,农资人工作的责任够重。在“耕地”与“技能”之上,我们还有“责任”与“承诺”。从农药研发到肥料供给,从无人机喷洒农药到无人机施肥,从卫星监测病虫害到大数据分析农作物长势,从两脚插进稻田里到机械化、智能化的演变,农资人的身影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个岗位叫“中国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