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每年春耕,都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今年3月份以来,国内多地物流因新冠肺炎疫情复发而受阻甚至中断。个别省份和地区封路封村、物流停摆的问题,对春耕肥的调运和及时下摆带来极大的挑战。
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跟踪报道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虽然各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下发了一系列优先保障农资运输通道畅通的文件,但由于区域间防疫政策不一,个别地区存在层层加码现象,导致物流“绿色通道”堵点频现、效率低下,不少粮食主产区都出现了“化肥调运难、入户难”的问题。外地牌照车辆禁止入境、行程码带星禁下高速、跨区域通行证互不相认、中高风险区域司机就地隔离……种种严苛的人为设限,使许多货车司机拒绝接单,也使地方保护、区域壁垒、市场割裂等深层问题浮出水面。
实际上,早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中央就提出了“一断三不断”的要求,即在阻断病毒传播渠道的同时,保障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道不断。但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大搞“一刀切”,只顾眼前,各自为政,对事关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的重要物流通道简单粗暴地一关了之,对中央三令五申的政策要求阳奉阴违、置若罔闻。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农资企业负责人都向记者抱怨,有些地方政府以疫情防控为由,行地方保护之实,只对本地企业、车辆开“绿灯”,对外地企业和车辆的合理诉求则推三阻四、层层设限,这种不顾大局、区别对待的做法对春耕农资保供稳价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不难看出,疫情复发只是造成此次农资运输大面积受阻的表层原因,各区域市场的不统一、不开放,个别地方政府政策制定执行的不合理、不公平,才是深层原因。以农资行业为例,优势企业在向外省拓展市场时,经常会受到外地政府的政策限制,在获取优惠政策和补贴方面遭遇区别对待。这就导致优势企业的发展,因区域和地方保护政策而受到限制,很难形成能够与国际巨头竞争的企业。而受到地方政策倾斜和保护的企业,又很容易因为“旱涝保收”而缺乏创新和自主发展动力。我国拥有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但因缺乏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并没有形成超大规模的国际竞争优势。这也是导致我国农资行业缺乏国际型领军企业、长期“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意见强调,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农资企业来说,未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建立,地方保护、区域壁垒、市场割裂等问题将被逐一打破,竞争环境将更加公平,比拼“内功”的时代会加速到来,长期靠吃“政策饭”而习惯性躺平的企业将难以为继。农资企业应顺应“全国一盘棋”的趋势,主动向市场化思维转变,真正重视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布局大市场,寻求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