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有幸与太行山某山区县一个小山村的农民进行座谈。从座谈会上得知,该村农户不论年龄大小,对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改善生活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有的人选择种植药材,但是由于种植面积小,其销售价格并不理想;有的人还专门跑到河北安国等中药市场,对接也不成功;有的人尝试种植电视上介绍的新奇特产品,结果没有人收购;有的人种植黑花生、紫薯、甘蓝育种等;有的人养殖过蝎子、溜达鸡、散养黑猪等,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加座谈会的人群里有70多岁的老一辈农村致富弄潮儿,也有四五十岁坚守故土的中坚力量,也有30来岁的留守妇女。大家没有放弃改善生活的热情,成为农村产业振兴的星星之火。由于出身农村,对山区农村有一定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农户萌发了科学种田的想法,到后来大家一系列的种植探索,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最初的愿望。归根结底,农户的创新探索属于自发行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缺乏团队间互相鼓励、支持、完善的合作。很多人种植某些特色农产品,不愿意告诉别人,种植收获后,缺乏市场信息和有效的销售途径。
经了解,该村一共有耕地1000余亩,就算全村都种植一个品种,尚不能形成规模供应,何况一户两户种植的产品,哪个收购商愿意为那么一点利益大费周折呢?这么多的探路者各自为政,对于失败无法提前预判,浪费了时间和资金,知识的缺乏和信息的不畅,致富的探索显得无力。
再就是在众多的探路者思路里,致富信息来自电视致富节目信息占绝大多数。很少有人站在自己村传统特色方面思考发展出路,几乎都认为出路在外面。这个村鼎盛时期人口接近千人,目前户口登记600余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口200余人,大量人员在外地。
基于笔者对该村的初步了解,建议该村应该以留守妇女组建电商销售团队,对这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小山村古老建筑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全面宣传,把村里传统的农作物、农产品介绍给更多对传统农产品喜欢的消费者。同时,结合周边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旅游配套服务,逐步打造合适自己的特色产业,把祖祖辈辈种植的作物品种作为特色产品推荐给消费者。
未来该村的产业应该向综合的服务产业发展,指望1000余亩耕地种植什么也很难致富,打造该村服务品牌,把周边各村变成生产基地,那时候种植产业、销售产业、服务产业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