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地论文”到“科技小院”-2022世界杯买球

世界杯买球方法首页  ››  业界时评  ›› 

从“大地论文”到“科技小院”

2022-09-16 09:00:00 来源:中国农资周报 作者:《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丰收节来了,本期《中国农资》重点报道了张福锁院士和“科技小院”的故事。“科技小院”无疑是“三农”领域值得大书特书的现象级科技成果和服务模式,还是熠熠生辉的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徽章,又是寄托着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好明天的未来之窗。

“科技小院”很小、很土。大小不过几十平米,墙基就扎在乡村里农田旁,内无精致的家居装潢,外无耀眼的招牌灯光。但它却是农民种田的可靠朋友、致富的得力帮手。农业生产犯难时,它像及时雨;庄稼遇上疑难杂症时,它像名医圣手。这样的小院怎能不成为农业生产的忠诚伙伴?怎能不成为农民信赖的贴心朋友?怎能不成为新时代农村的亮丽风景?“科技小院”之所以赢得农民的广泛赞誉和真心欢迎,就在于它很“小”,“小”到像一株水稻、一棵麦子,俯身泥土,仰饮朝露,与960万平方公里上的几亿农民并肩而立、同步而作;还在于它很“大”,“大”到把国家农业科技领域的“大腕儿”院士、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好的科研产品和设备吸聚到乡间地头,用农业科技的洪荒之力哺育“三农”的五谷丰登粮安天下瓜果飘香岁月静好。“科技小院”用自己“大”与“小”的辩证法,生动诠释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哲理,经过10多年的实践发展,一个小院子逐渐成为聚政府、企业、农民、科技四位于一体的大平台。

“科技小院”很大气、很高端。它虽然其貌不扬,但为国富民丰的理想脚踏实地;它虽然栉风沐雨难避风霜,但用自己的双手十指护佑着五谷的拔节生长。“科技小院”被赋予的四大新定位:特色种植方案提炼者、区域农化世界杯买球方法的服务支持者、专业化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形象展示平台,不是来自红头文件,也不是来自职称名头,而是来自农业科技人才、人员的创新实践、四季坚守。在农资行业竞争激烈、农资市场起伏动荡的今天,双腿带泥巴、头顶高粱花的中国农业科技人,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凿通了农技服务、农业投入品通往农村市场、农业田间最后一公里的通道;用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实现了农资产品与服务的毛细渗透、全营养输送。这样的实践和经验,难道不足以为农资行业提振士气开胸张胆?难道不足以让农资企业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科技小院”有着朴素院子的外形,更有着中国农业战线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科技报国的灵魂。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指南。前有挽着裤腿一辈子在田地里、“只有下田最快乐”,一生编织中国“禾下乘凉梦”的“草帽院士”袁隆平,后有遍布四方奔波田间的“科技特派员”,今天,还有逐渐星罗棋布、正待蔚为大观的“科技小院”。人们相信,随着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下发的《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等利好政策的落地推进,随着乡村振兴大舞台的持续展开,植根农村、深耕农业科技、增效农业、增收农民的“科技小院”,将成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的先行探索者、时代贡献者、奇迹创造者;人们也相信,实现小康富裕生活的中国农民,将在“科技小院”等所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加持下,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追梦征途上,书写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骄傲篇章。

农业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蓬勃向上日新月异不断成长生生不息。新时代,13岁的“科技小院”正朝气蓬勃!谁敢断言,几十年后,“科技小院”不会诞生出当代中国的氾胜之、贾思勰、徐光启?今天的“科技小院”不正有一大批“袁隆平”在默默耕耘汗洒禾下?